最新动态你的位置:杏宇娱乐 > 最新动态 > 出梅入伏,怎么计算的?今年什么时候出梅入伏?对生活有哪些影响
出梅入伏,怎么计算的?今年什么时候出梅入伏?对生活有哪些影响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7:06    点击次数:65

   文 | 读书君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编制内的,那么像“夏九九”“冬九九”,出梅、入伏,三伏天等物候现象,则可以说是编外的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用来指导生活,感知物候,气候变化的重要标识。小暑之后,我们将迎来一个特别的节气变化——“出梅入伏”。

这不仅标志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的结束,也预示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即将到来。很多人都关心,今年的出梅入伏是什么时候?对生活都有哪些影响?出梅和入伏时间,又是怎么计算的?下面,一起来看看吧。

一、出梅:梅雨季的终结出梅,又称“断梅”,是指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终止日期。按照历法规定,出梅的日期通常在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,如果小暑当天即为未日,则当日即为出梅。具体来说,就是当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该地区,连续5天内的雨日少于2天,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℃以上,且地面南风风速显著加大时,便定为出梅。在中国现行的历书《神枢经》中,也有类似记载,指出小暑后逢第一个未日即为出梅。由于每年小暑的日期在公历7月6日至7月8日之间浮动,因此出梅的具体日期也会有所变化,但一般落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。极少数情况下,会出现超长的延长现象,比如1954年,梅雨季长达六十三天,直至8月2日才出梅。

出梅之后,将迎来炎热高温的三伏天气。即出梅之后,将是入伏的开始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盛夏高温的炙烤。

二、入伏:三伏天的开始入伏,即进入三伏天,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开始。三伏天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其计算方式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密切相关。按照历书规定,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即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便是初伏的第一天。由于天干有十个,庚日每隔十天出现一次,因此每年入伏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。中伏的天数则根据夏至到立秋之间庚日的数量而定,中伏天数不定,有10天或20天两种可能,其长短时间主要取决于该年份夏至日后,第3个庚日,也就是初伏出现日期的早晚来定。

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,固定为10天。整个三伏天的时间跨度,大致在公历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。(关于三伏天的具体介绍,可以翻看前面的文章内容。)

三、出梅入伏的联系与区别出梅与入伏虽然紧密相连,但两者并不是说同一天,出了梅的首日并不是马上就进入了三伏天。两者区别是出梅标志着梅雨季的结束,而入伏则是三伏天的开始。二两者共同的标志是夏季的正式到来和气温的显著上升。出梅后,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高温季节;而入伏,则是一年中最热时段的开始。具体来说,出梅后,随着雨带的北移,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连绵的阴雨,迎来了晴朗干燥的天气。

此时,气温迅速上升,空气湿度逐渐降低,人们开始感受到盛夏的酷热。而入伏后,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,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增强,加之空气湿度大,人体感觉更加闷热难耐。这种气候特征的变化,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,也对农业生产、水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
四、今年出梅入伏的具体时间1.出梅的计算出梅的日期,传统上是通过干支历法来推算的。具体来说,就是找到小暑节气后的第一个“未”日作为出梅的日期。干支历法,是古代中国用来记录时间的一种方法,它将十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与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相配,形成六十个组合,循环往复地记录日期。其中,“未”日即为地支为“未”的那一天。以今年为例,小暑节气在公历7月6日,通过查找干支历表,我们可以确定小暑后的第一个“未”日是哪一天。今年小暑当天的干支为辛未日,恰好逢“未”日,因此今年的出梅日期即为7月6日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历法的微小差异和地区性气候特点,实际出梅日期可能会有所不同,但大致范围在小暑前后。2.入伏的计算入伏的计算则相对复杂一些,需要不推算到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。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,通常在公历6月20~22日交节。从夏至日开始算起,每过十天就会遇到一个庚日,数到第三个庚日即为入伏的第一天。

以今年2024年为例,夏至节气在6月21日,通过干支历表推算,第三个庚日落在7月15日。因此,今年的入伏日期即为7月15日。这一天标志着盛夏酷暑的开始,这提醒我们需要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。

五、出梅入伏的人文历史1.历史渊源出梅与入伏作为中国传统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。早在春秋时期,秦德公就有在伏日祭天的记载,这可以说是国家级别的夏季祭祀活动,可见其规格之高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写道:秦德公二年(前676),“初伏,以狗御蛊”,即用狗来祭伏日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夏至有吃狗肉的习俗缘由之一(关于夏至吃狗肉的习俗,前面的视频中读书君有详细提过)。古人认为伏天是阴气被迫藏伏的日子,因此有“伏日”之称,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夏季的炎热特性,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习俗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些习俗逐渐丰富和完善,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出梅入伏文化。2.民俗传统在民间,出梅入伏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标志,更是人们调整生活节奏、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节点。北方地区有“头伏饺子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的习俗,寓意着通过食物来增强体质、抵御酷暑。

而江南地区,则有着晒伏祛霉的习俗传统,人们趁着三伏天的烈日,将家中的衣物、书籍、字画等拿出来晾晒,以去除梅雨季节带来的潮湿和霉味。此外,还有吃伏羊、喝伏茶等习俗,旨在通过食补的方式增强体质、抵御酷暑。

六、出梅入伏后对生活的影响出梅入伏后,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高温季节,气温高、湿度大,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暑降温措施。1.饮食方面在饮食上,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,如瓜果蔬菜、豆类等,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。炎炎夏季,可食用苦瓜、绿豆等,有助于去除肝火、清热解毒;此外,还可适量吃一些生姜、肉桂等食物,以温中散寒。2.生活起居方面夏季炎热,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。此外,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,以应对炎热的天气带来的不适。

对此,你又怎么看呢?欢迎留言分享,一起探讨~

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。喜欢就点个赞、转发分享吧~更多优质内容,请持续关注@读书文史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杏宇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